新驴第三步:暴晒走京西古道(上)
我:我是之前只参加过两次活动的弱驴。
驴友:哦,是今年才参加户外的啊。
我(红着脸):没有了
去年就参加了。
驴友(多半爆笑):哦,一年一次啊。
之前仅有的两次户外经历都是跟随一直走老师,老师的活动中历史人文的讲解是对我最大的吸引点,还有就是他的活动强度一般都在1级或以下,虽然在驴界这是入门得不能入门的级别,可也基本是弱驴的极限,锻炼的目的充分达到。好处还可以再讲一箩筐,貌似百利而无一害,可也拖到10个月之后,才在2010年9月11日再次跟随一直走老师的"晚出早归走京西",第三次出行,一年不止一次了哈。

北京北部和西部连绵多山。通常居庸关关沟以东、直达渤海之滨的山脉被称为燕山山脉,其中北京地区的部分又称作军都山;关沟以西,南抵拒马河畔的太行山地,称为北京西山。
广义的京西古道道路多而且长,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互通有无,如一张大网横纵门头沟全境,为今天的驴界设计线路提供了无数种可能。从这张网上下载的京西古道示意图可以看到,我们今天走的路线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在地图上可以看到户外召集帖里出现频率很高的很多著名地名:王平口、潭柘(zhè,古同“蔗”)寺、黄草梁、妙峰山等等。

上午9点到达集合点苹果园地铁站东南口,一直走老师还记得我的名字,感动ing。然后集体乘370路,车站就遇上了另一支也是走京西古道的友军,门头沟居民要抱怨周末我们就来占用公交资源了。
途径首钢小区西门的神华集团热电厂,两座双曲线型的冷却塔后来成了我在山上远眺时的标志物,回程特地拍下来,隔着公交车玻璃偏色了。

10:20到达370路终点门头沟圈门,一直走老师的讲课就从戏楼开始。门头沟煤矿是我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就算在机械化程度颇高的今日,矿工仍然是最危险和艰辛的工种,更勿论数百年前的全手工开挖,老北京的俗话:“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头沟”,说的就是不到走投无路是决不做窑工遭这份罪的。这个道理恐怕窑主也明白,于是建座戏楼以慰寂窑工孤苦的生活,当然更是为了每年祭祀窑神时演戏之用。

圈门戏楼是区级文保,始建于明代,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由前台,后台两部分组成。后台是硬山屋顶,前台是面阔三间的悬山屋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戏楼前后的开阔地,一度是门头沟民众的集会之所,如今已经被周围的民房包围起来了。

前台后侧的“歌舞升平”匾记叙了戏楼曾在道光和同治年重修,那么这些木构件至少有近150年的历史。感谢文物修复人员没有将它们涂脂抹粉,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间扫过立柱、与柱截面同宽的额枋、雕工精美的镂空雀替时留下的沧桑。

从戏楼东侧的小桥过去绕到北面,有一座窑神庙,每年腊月十八窑神爷的生日,由各煤窑的窑主摊钱,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还要在戏楼唱足三天的大戏,乞求窑神保佑煤窑及窑工平安。不过窑神庙不在我们今天的行程里,我们将开始一路向西开拔。

走不多远就是圈门过街楼,这是我们今天看的第一个关口,它同时也是过水道。过街楼原有4个券洞,最北一个因年久失修被拆除并改架木桥;第2个就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个券洞,券洞西侧有一从沟底通向过街楼平台的阶梯小路,它同时还起到分水作用;第3个券洞顶部因道路扩建被拆,券洞应该就是被埋在了我们走的村路下;最南边的一个券洞才是关口走人的主通道,洞内刻有“门头沟”三字,只是恐怕也是烟消云散了吧。
圈门的正确读音是quàn,很明显是来自于过街楼的券洞,流过这里的水道因此得名门头沟,形成于此地的村落便叫做门头口,这也就是今天的门头沟区的名字由来。过街楼南侧是座西朝东面阔三间的硬山大殿,殿前建悬山卷棚顶抱厦一间,供奉文昌关帝。北侧是座北朝南硬山大殿,供奉药王。

过街楼在清代曾被洪水冲毁,从这点就可见当时门头沟水量的充沛,只是现在有干涸的水道了。沟壁上有一块铭牌:“圈门—南大门煤总基本建设局北京土建公司修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五日竣工”,不知道这是否就是扩建道路拆除券洞的竣工牌。
10:40离开过街楼。我们今天的行程来回共13公里,前4公里走公路缓慢上升250米、平均每公里上升60余米;后2.5公里是崎岖陡峭的山路累计上升416米、平均每公里上升160余米。
从圈门过街楼顺着门头沟行走,途中会经过一串古村落,喜欢走在这样的地方,喜欢感受这种宁静祥和的生活秀:就地取材在自己门前做煤球的大妈、结满葫芦的凉棚、两只依偎在一起的小羊羔……一切只需要如此简单就可以。
过了门头口村是三店村,北京的农村的宣传意识就是强,宣传栏有村子的鸟瞰图和简介。
三店村的村东口是今天走的第一座古代石拱桥——孙桥,一直走老师称它为古代优质工程,曾见过有载重汽车从上经过。

继续往西是天桥浮村,村口搭着一个“京西古道自然风景区”的拱门。
回过头再来看京西古道示意图,狭义的京西古道是指西山大道,它也是古道历史遗存最为密集的地区。西山大道分为北、中、南三路,分别从三家店、麻峪、庞村开始,到西山腹地王平口会合,然后继续往西翻越大寒岭到斋堂,再往后我已经看不明白了,如果以后我有能力走后面这些路线的时候再补充吧。我们今天走的是中路,也称玉河古道。玉河古道最晚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刘仁恭设置玉河县(其辖区包括了今门头沟区大部),因这条大道是贯穿玉河县中心的一条交通主干线,故称“玉河大道”。

麻峪到圈门在公交车370路的行程里,所以我们的行走从圈门开始,但实际上还有石块铺砌的西山古道遗存的,得要跨过天桥浮村中的梁桥,不过那是我们回来的路程,为了避免重复,上山我们还是先走公路。梁桥也是我们今天走的第二座古桥。
天桥浮是一个今天需要记住的名字,远眺北侧的横岭,树林中露出一座小屋,那也是在我们回程要看的一个点。

其实经过的古桥又何止两处,区别在于那两座是还在使用的,而大多已经不再被使用了而已,也许在它们身上有更多的故事,只是还不为所知而已。

出了村子,路上开始出现道路急转弯的标志,坡度上升也比村路要快了。

坡上的一个小院院墙上写着“朋友欢迎你”,是驴友写的还是村民?往院里张一张,有个洞口上边写着“横岭风井”,那么附近一定有矿井隧道了。院墙一角破损的落水管,像个狰狞的小兽头。
裸露出来的山体岩石,好些是黑色的,估计是含有煤质。

路边的挡墙是用铁丝笼装着小块岩石砌筑而成,这些小块岩石也许就是就近采下来的边角废料,So Cool!建造者也许不知道鸟巢的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和德穆隆(Herzog & de Meuron)的代表作之一,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产区纳帕谷(Napa Valley)的多纳米斯葡萄酒厂(Dominus Winery)的墙体,但是异曲同工!

路遇一条漂亮的狗。我们还算浩荡的队伍,大多数队友都很专业,30多度的高温也捂得严严实实的。阳光明媚是可以拍出好照片,代价是我穿着半截裤,小腿晒成了三段式,唉~~

公路和古道之间有很多连接的岔路,一直走老师一一把路标给大家指出,以防下山走散时可以找回正确的路。

或者指点近道。我今天的状态怎么那么不好啊,疲倦,强驴们去抄吧,老老实实继续走公路。
说了半天的公路,除了最开始的村路,后面这段公路得益于前几年在远处山上修的一个滑雪场,这个滑雪场完成了大量的土建工程,但最后估计还是因为运营成本太过昂贵而夭折了,今天我们也要经过那里。
再接着走下去就是官厅煤矿,不知道那座“朋友欢迎你”小院的风井是不是这个矿的,要是的话这隧道也够长的,这中间大约有15分钟的路程呢。路中间在修一个大门,但愿不是为了留下买路钱的,千万别!!
谢谢老师的肯定。希望下次的路线能延到王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