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心中的日月-徙行滇北(中)
1月20日--21日 飞来寺——梅里雨崩村(徒步)
03年的时候,在丽江小书吧里略读了黄豆米的《朝对梅里雪山》。书中曾引用海德格尔:“诗意的栖息”来意喻处在梅里雪山神女峰与卡瓦博格峰所夹下的上下雨崩生活的人们。经不起诱引,首次造访梅里雪山,却因天气原因,未曾见到梅里十三峰真颜,遗憾。却时逢卡瓦博格神本命年,藏民大转神山,与藏民同行,听到这样的传说:
卡瓦博格的传说
卡瓦博格是一尊有九个脑袋十八条手臂的煞神,属羊。被莲花生大师点化,翩然醒悟,受居士戒,改邪归正,皈依佛门,成为千佛之子格萨尔麾下一员骠悍的神将,也成为了千佛之子岭尕制敌宝珠雄狮大王格萨尔的守护神。卡瓦博格身骑白马,手挥长剑,追随着格萨尔王,东争西杀,平定江山,统领边地,福荫雪域,成为护佑雪域之神。之后,卡瓦博格娶脱世超凡,冰晶玉洁,身姿娇美的缅茨母(神女峰)为娶,携手永守于此地。
每逢秋末冬初,藏民们牵羊扶拐,口念佛经,绕山焚香朝拜,围绕卡瓦格博神山转山。而这条转山路是藏传佛教主要派系噶举派噶玛噶举系第二代转世活佛噶玛·拔希从1268年起布教8年所走过的路。至今已有700多年了。
我并不十分了解藏传佛教,但最触动心弦的感动,是当地藏民叩长头向卡瓦博格虔诚的朝拜。无数次的趴下,起来,重复着简单唯一的动作,用身体丈量神的土地,坚信围着卡瓦博格转13年,叩50万个长头,可以见到峰顶上神的宫殿。这是他们人生最为幸福的事,即便是生命叩留在路上,因藏人相信轮回,今生的苦难,可以有来世企盼。这是与汉人苦博于今世物欲功利行为所不同的。
太子十三峰
在藏文经卷中,梅里雪山的13座6000米以上的高峰,均被奉为“修行于太子宫殿的神仙”,当地藏民也称为“太子十三峰”。
太子十三峰:缅楚姆峰(藏语:大海神女),洛拉争归贡布、松吉吾学、五冠峰、卡瓦博格(藏语:白色的雪山)、马兵扎拉旺堆,均姿态奇异,各领风骚,久负盛名。卡瓦博格是太子雪山主峰、山神及整座太子雪山概念的三位一体的称呼。
在藏民的心中,卡瓦博格峰是他们保护神的居住地。当地人认为:人类一旦登上峰顶,神便会离开他们而去。缺少了神的佑护,灾难将会降临。近一个世纪以来,所有的企图征服卡瓦格博的登山活动都以失败而告终。
登山日志:
1902年,英国登山队,首登梅里主峰卡瓦格博失败
1987年8-9月,日本上越山岳会,攀登路线:明永冰川路线,攀登高度:5100米,因连续遭遇雪崩放弃攀登
1988年,美国克伦奇登山队,攀登路线:明永冰川路线,攀登高度:4350米
1989年9月-11月,中日梅里雪山联合侦察队,攀登路线:雨崩方向,攀登高度:5500米
1990年11月-91年1月,中日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第二次攀登),攀登路线:雨崩方向,攀登高度:6470米(12月28日)
1991年1月1日-3日梅里雪山连降大雪,中方队员6人, 日方队员11人在5100米营地待机。
1月3日晚22时30分C3营地与大本营最后一次通话。1月4日早晨失去联络,中日17名队员失踪。
1991年1月6日—20日,梅里雪山搜索队,攀登高度:5300米C2营地,中国登山协会4人1月9日到达大本营,西藏登山协会6人1月16日到达大本营,日本救援队1月20日到达大本营因积雪过深,雪崩频繁,1月21日终止搜索撤营
1991年4月15-6月6日,中日梅里雪山联合搜索队(日方12人,中方5人),攀登路线:雨崩方向,攀登高度:4500米,因连续降雪,雪崩频繁,被迫终止搜索
1996年10月-12月,中日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第三次攀登),攀登路线:雨崩方向,攀登高度:5300米,12月2日,日本方面预报4-6日梅里雪山有大降雪中央气象台和云南气象台也证实了此预报为避免再度发生91年的惨剧,队伍被迫下撤,12月8日撤营。
1月20日 徒步梅里雨崩
梅里徒步路程表
步雨崩所需物品:(非转山装备要求)
1.登山背包:一个30L左右的小背包是足够装载几天内两个人的生活用品了。
2.登山鞋:推荐为必备。进入雨崩有三条徙步线,每条平均都致少要走上6-8小时,上山下山部分路段坡度很陡,所以鞋一定要舒服.
3.袜子:至少三双棉袜。即使你的鼻子不好使,更即使所有人的鼻子都不好使,让你的袜子从头坚持到尾是显然不现实的。
4.换洗内衣物:两套。
5.防风保暖衣:山里早晚很凉,路上没有太阳也凉,停下来就马上要加衣服,不然大汗淋漓的很容易感冒。
6.裤子:一到两条。万一湿了也可以更换。
7.小手电或者头灯:天还没有亮就赶往神瀑看日出彩虹的朋友必备。
8.水壶:一个矿泉水瓶子也可以。如果习惯喝生水的话,山里的泉水与神湖的水是最天然的纯净水了。
9.干粮:一些牛肉干或者巧克力用以补充体力,更好的是在村子里带些当地人做的饼,是一顿不错的饭。
10.防晒霜
11.摄影器材
实际上如果不是转山的话,如果不是选择在雨崩小住几日的话,只需带上摄影器材,和一些简单的随身用品已足够了。
从飞来寺到西当温泉41公里的路程(柏油路),景区门票63元(含雨崩和明勇冰川),跨过澜沧江向左是西当,向右就是卡瓦博格下的明勇冰川了。如果要骑马上山,需在西当村里租马。从西当村到入山口还有近二十分钟的车程(山路)。入山口是一个小型的客栈,有住宿,淋浴温泉,简单的小卖店,(也可以做些简单的饭菜)小卖店外墙上有租马的价格表,这个价格说是根据当地政府规定,村里人视为圣旨,不可还价。
2006-1-19 11:30
西当到雨崩17公里的山路,其中12公里上山路是在原始森林里穿过,海拔从2666米直线升至3970米。
当地有个很好的风俗,所有客人骑马不是自己挑马,而是每个马夫各自掏出一个信物,客人挑信物来取代你骑哪个马夫的马(骡)。
爬山最轻松最幸福的事应是你的步伐有节奏和着灵动的山歌。
老陈,大理人,性格率直,三十五岁,有一对非常可爱,乖巧的儿女,是所包车的车主。大家聊得爽,在西当一时兴起,临时决定随我们进村,走进自己耳闻已久的世外之地。
久居山野的人,生性随和,12公里山路,老陈一路歌来,轻松愉快灌于脚底,如飞般穿越龋龊难行的原始森林,3小时就到了南宗哑口。
车主老陈
从南宗哑口径直下山,一路小跑,身后灰土腾飞,穿出林子,滑下一个六十度的陡坡,转过一个弯,她突然跳在眼前,占据了自己所有的视线,神女峰,婀娜身姿,冰晶玉洁,还有她身上日夜流贯风抚抹沉淀的纹络清淅可见。神女峰与五冠峰一川之隔,川水季结成冰,自上而下,纵穿于山松针林之中,最终化为溪水蜿蜒流过谷中散落的十几间房舍―――雨崩村。对突然跳出这幅画面所惊呆,氤氲的空气嘎然抑止住狂喘的粗气,一切骤然的安静下来…
雨崩,绿色的玉
这是一个流传很久世外之地,从本世纪有探险者、登山者零散的从中带出片断的故事及少有的图片起,雨崩就已成为人们心中的一方神奇之地,还着谜一样的神往,带着某中猎奇的心态,我们终于靠近了她。
她很远,远得让没有走近的人永远遥不可及;她很近,当你将心置放在她怀中时,你同样可以感受到她的安祥与慈慰,这都是心托付于此而得到的宁静与平淡。
雨崩村被神女峰,五冠峰,将军峰和卡瓦博格环抱下的雪域灵地。共分上,下两村,两村各有33户人家,村内至今依然保持着一妻多夫制的传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当地生活条件差,卫生环境差。特别是当孩子,缺衣少药,读书环境差。全村有一所小学,三个年级只有15名学生。学校的课本都是从德钦县背进山里,除了正常的教课书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图书,文具等。05年时,学校内还有一个上海志愿者教书,坚持一年后,离开这里,至此德钦县再也未派来过老师,现在学校唯一教书的就是原村长阿茸老师了。
雨崩村的孩子们
提布茨里
提布茨里,了阿茸老师家的管家,12岁,身高1米2左右,较瘦,穿了套红色绒衣,戴了顶帽子,解放鞋,望着你时,他的眼神中带着某种力量,某种气势。
起初并没有太注意提布茨里,冲着他便问:阿茸老师在吗?
“阿茸不在,上山了,你们要住吗?”
“不住,我们来找阿茸老师。”
“哦,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
与提布茨里交流非常自然,让你不觉他是个孩子。
阿茸老师家因当年登山队曾住在这里而在背包客中很有名气,大部分慕名而来。此时,正有两个来自奥地利留学生住店。提布茨里很熟练的带着他们看各种标准的房间,不管是四人间,六人间,八人间,一概20元/床位。
提布茨里的作品
提布茨里弟妹的玩具
雨崩村人们的生活
水力发电机,村里只有几户人家能用上
芳嫂
芳嫂是梅里山庄客栈的女主人,与大多数藏族妇女一样,由于高原刺骨寒气及风沙日晒,春色过早失去,脸透健康黑红色,面善,笑容里带着雪域质朴。芳嫂高挑的个子因常年背负重物微微有些驮,手大指长,只不过23岁的年纪,手背肤质已松弛,过早的有了皱波。从见到她的第一眼始,手里都有做不完的活,身后还一直背着五个月大的白马央宗,可爱的白马央宗乖乖的在芳嫂背上,被不时颠来倒去,却从来不哭。
芳嫂家有三间教堂大小,一进门熟悉的沉旧的酥油味朴鼻而来。方石搭起的案台将主堂一分为二,一侧是供游人吃饭休息的地方,一侧是他们睡觉休息的地方。屋内简单,没有任何可以称得上家俱的物品,墙架摆放着各种藏式炊具器皿,虽陈旧,却干净整齐摆放,即使游客取用也方便自如。家里的粮油蛋,及私用品都是靠从德钦背回,五十一公里公路,十七公里山路,将物品背进山来。由于自家发电电压不足,灯光有些暗,加之堂火燃腾的烟气,罩着整间房内灰暗暗的。
雨崩的夜
雨崩的夜,静的会让人思绪停滞,村落里存着零星几盏电灯,雪山入睡,空中无月,星布满了整个天空,似盘未下完的棋各居其位。我顶着头灯去1里外的藏民家(村里的小卖店)买吃的,刚踏进门,就被满屋的烟熏得睁不开眼,伴着酥油烧烤的味道,一脚高一脚低踩着木地板嘎嘎直响,“有人吗?有人吗?”向微弱的光亮处摸索去….
正进主人家的正堂,堂中碳火燃的正旺,火正中间架着一个结着厚厚黑垢的茶壶,碳灰被热气托起,扑向墙上的神龛,墙壁和木质屋顶被常年的烟熏得乌黑发亮,象涂了一层墨油。火边毡毯上坐着两个老年藏民,藏妇正往老头的杯中倒酥油茶,老者手团着粘粑冲着我:坐嘛,姑娘,喝碗茶。
稍坐片刻,买了些简单用品,起身告辞。星空下,耳边传过胡琴与木笛声,想来是李少芳父子在合奏。我喜欢山野之间静极而起的乐声,感受自身以外的人生。一个音符,一声犬吠,两串脚步,都赋与了心跳的内容。
星星多得让人恐怖,你见过吗?
1月21日
喜欢对着雪山刷牙,山泉洗脸,伸个懒腰,清清嗓子,怪叫一声,迥荡山林,久久未绝。
勤劳的芳嫂用前夜的鸡汤下好了一大锅面等着我们,据说这是村里唯有的一只鸡,被我们刚进村的外来客们,足足吃了两顿。
饭饱,背着相机,三角架,芳嫂做的饼,直奔雪山而去。
这个季节在梅里看不到太多的绿色、红色的杜鹃、还有满山跳跃的啄木鸟,四周环望,视线在百米处就被高山阻挡,层叠的山线,估计山的背后还是山,让人感觉到一种久远。初进林子只有单调的清灰色,枯木乱散,枝丫漫延,略为湿潮的林路中间时有数道树影缥缈如烟,再细看,是不少粗大的树身或被拦腰截断,或被中干烧空,或青苔满布枝干,树龄在数百年之上,据说伐倒可以做为雨崩人房舍的主梁,于是大批老树伐倒,残根枯树,令人初入森林时心辕残乱。
后来得知,村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森林里的木材只有是自家用,不论是盖房,烧材还是他用,可随便砍伐,但决对不允许将木材运到村外卖钱,否则将会被村委以售价的成倍金额加以处罚,严重的将由政府出面处罚。两村平均每人每天要耗掉0.3---0.7立方的木材,而其中大部分却也只是为了取火。
越往山上走,山林越疏一些,原生林已被次生林替代,树龄不过几十年之间,这种植被均匀分布,正好是人对环境影响的清晰描述。
从雨崩村(3200米)到扎嘎丁哑口(约3970米)的山路坡度几乎成60度,直直上去,着实吃力,骑马的同学们半坡不得不下马,人变马形爬行上山,此时气温尚在5度左右。扎嘎丁哑口风大,背阳,走过五十米开外,山木栈铺道,冰雪覆盖,气温降至零下,只不过50米之隔,两个世界,不敢停留,迅速下山,至于山底冰河谷,才得以小息一下。
来,撒个野吧。
笑农大本营
从扎嘎丁哑口到笑农大本营,一小时便可以走到。自九六年之后,笑农大本营就被费弃,只有在夏秋季时,当地有些藏民会在此给游客供应一些简单的食物和新鲜的牦牛奶。在营地的主房正门梁上挂着千年的大灵芝,且不论灵芝真假,在当地被视为灵物,佑保着前来登山的人,挂于此处已多年,不可拍照更是无人取之。
笑农到冰湖也就一小时的路程,在大本营补充些能量,向冰湖漫步。沿山坡尽是杜鹃林,如若春天,从中而过,似走入桃花阵般。
见到冰湖第一感觉并不是冰湖在神山蔽护下所聚结超出寻常的宁静!而是沿冰湖顺时针方向堆起的数百个大大小小的玛尼,这是藏人惯有的对神山祈敬!
喝些神湖里的水,双手合十对面神山,垛一堆玛尼,算是为纪念要纪念的!
此时,李少芳远真实真切站在冰湖冰面上,神情庄重严肃,向着卡瓦博格,九叩长头。
李少芳是芳嫂的小叔子,藏族,17岁,自己给起了个汉名叫李少芳。平日无事,家里开了客栈后就做了向导,每年在雨崩、冰湖、神瀑间往返80余趟。轻狂不羁的性格,放任自由的言语,时时会令人不太放心。
冰湖处于将军峰与卡瓦博格峰之间的山腰处,正上方是终年不化的冰川。梅里雪山的气候变化无常,近四个月未曾下雪,气温偏高,加剧雪山上冰川运动,悬浮在山体上的冰川,暗冰缝不时会发出“嘎嘎”响声。
正对冰湖发呆,从山顶传来如帛裂般冰崩裂响。冰崩面积不大,但速度极快,不可势挡,令人多少感觉到梅里雪山的可怖!
临出村前夜,梅里雪山狂风不止,卷起的风石打着木房劈劈啪啪炸响,大有将房顶掀起之势,这少有的暴风打破了村里惯有的宁静,不多时,竟漂下雪来。
也许“诗意的栖息”在雨崩所引喻不仅仅是如仙境般的景色,更多的是在神山护佑下藏民们每一个细节所赋予生活最本质的意义,也许这些才是雨崩所给我们最安静、最透彻震憾与感动!
很详细的游记,谢谢分享
拍的有特点
十年前去过雨崩,还在瀑布洗过澡
雨崩的夜色太美了,星空美得让人陶醉。
说实话,我自己也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