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黄,长城长 —山西偏关长城徒步穿越“走西口”
想了想,五一徒步偏关长城“走西口”,居然是户外以来,甚至加上以前背包、自驾、旅行团,都算是一次绝无仅有的体验。黄土高坡,千沟万壑;长城残垣,孤伶寂寞;黄河绝壁,万仞刀割。干涸黄土散发出来的极致贫瘠,看得到听得见却过不去的山梁,和塞外风吹冷到心底的孤独和凄冷感,至今历历在目。
五一走长线,是早想好的,但能不能成行,临行前两三天才确定。领队白鸟的线路一如既往的吸引人。算上百花山一日,去年十一的新疆长线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穿越,这只是第三次。但是关注白鸟发的帖子不止三五个,每一次几乎都动心。
这次动心的,是沿着长城行走在黄土高原。
上上下下是徒步的常态。
徒步路线计划是:山西偏关县水泉乡出发,沿长城行走,途径窑沟子、樱卜梁、青草卯、黄箭岭、滑石堡,再沿黄河支流到达老牛湾。山西和内蒙以长城为界,所以等于一直行走在晋蒙边界上,终点老牛湾不仅是山西内蒙的分界河渡口,也是黄河和长城唯一交汇的地方。最近主动、被动看了些明史、晋商及其演义、穿越小说,偏关和晋北长城边塞,不缺纸上的概念和相像。有点疑惑的是,查地图做功课时发现,直线距离
2012年4月28日晚。马甸桥上车,30多人对于长线AA,算是大队伍了。京藏高速缓慢,但不算堵。过延庆进河北,虽然堵车不断,我们的大车在应急车道还与一辆小车发生了剐蹭,但总体行程顺利。1点左右,准备进入山西段高速时,却被拦在了。寒冰说,这是山西地方政府脑残的规定,怕高速客运出事故。过了晚上12点客运大巴不得上高速。呵呵,的确脑残,普通公路事故率会更高吧。转向国道,好在我们的事故率为零,早上顺利到达内蒙古的清水河县城。
2012年4月29日。清水河县-偏关县水泉乡-滑石堡
清水河县城早餐。素馅(豆腐和土豆馅)包子2枚、鸡蛋汤一碗。再购买烧饼2个做今天路餐。有的队员要了刀削面。
清水河县城是典型的北方落后小县的样子,主干道显得脏乱和破败,和江南乡镇的水准相去甚远。尤其这里属于呼和浩特省会下辖县,车挂着蒙A牌照,更显得寒酸了,不知道当地政府怎么连点面子工程都不做。
水泉堡出发
清水河县城的出租车
9点半左右,徒步开始。下公路,上土坡,从此,我们就陷入了黄土、高坡、沟壑以及长城城堡、敌楼的海洋之中了。
领队白鸟下了一个奇怪的指令:今天目标滑石堡,只设收队,不设领队,沿着长城城楼前进,可以自由发挥。在长线、陌生地区,一般领队都会要求团队收拢行进,前队压速度,后队追进度,时常还有个中队策应一下,尤其我们还是重装。一天走下来才明白白鸟为何如此决定:这段黄土高坡上的长城边塞徒步,与以往在山区、高原的穿越经验差异颇大:目标很明显,道路很曲折,过程很折磨,结果很安全。
在黄土高坡,几乎很少有好汉坡那样的长陡坡,但是,上了一坡又一坡,尤其是,上了坡还要下坡再上坡,绝没有一般爬山时上到山顶就可以全是下降的先苦后甜。黄土松软,好处是走起来脚板不疼,下坡给膝盖的压力不大,也几乎没有摔跤的危险,坏处是有时上一步退半步。有队友测了一下,似乎海拔在
按照自己的方向感和节奏前行。沿着一条拖拉机道上到一处松柏环抱烽火台后,发现只有我和北极猫两个人了。据说后面有些队员走的慢,开始休息了。现在刚11点,吃午饭也太早,而且刚走的有些感觉。
老乡的驴和我的驴友
看得到摸不着的沟壑
遇到一个赶驴车的老乡,听说去滑石,他有点惊讶:远了,50里地吧。百度地图查过,直线距离不到
在烽火台上,我们能看到长城沿着北侧的山峦划了个反C,,一直延伸到正西——滑石堡的方向。沿着拖拉机道一路向北,左侧路边看见了一条明显的小道。按照一般走山路的经验,这种小道切过去,会比大路近不少。
我们选择小路拐过了一个山坡,发现这条小路并没有绕过山包和拖拉机道会合,而是引向了西边山下的村庄。西边长城城垛、包括一座山上城垛旁边的电信塔都清楚可见(现在想,应该就是我们下午到达的草垛山堡),能看到明显的上山路,只是,从我们这里过去直线距离就不近,更何况脚下的深沟不知底细。
北极猫和我都有手台,我带了手台备用电池,手机备用电源,他有GPS。联系不上后队,我们决定不走回头路,下山一路向西,去试试黄土高坡的高度。同时也领略了黄土高坡徒步截然不同的体验:
地标明显:天气晴好,黄土高坡视野辽阔,远处的烽火台清晰地挂在天边。有太阳、有地标,还有手机信号,想迷路都很难吧。我们一路向西,最后向北,从大方向上来说,从来没有迷失方向。
道路曲折:千沟万壑的地貌,让行进路线充满了曲折和陷阱。以为在山腰横切一个小弯就能到另一个山腰上了,等绕过弯才发现,一条深沟,过沟就要重新爬到山顶。这山能看到对面山上的大路和村庄,甚至能听到狗叫,以为下个坡,顶多过个垭口就到了,没想到走到了坡前,下面居然是万丈深渊。《血色浪漫》里钟跃民和秦岭在陕北隔着沟壑唱歌调情、看得见摸不到的地理环境看来绝不虚构。
走到最后总结经验教训:不要随意的切山路,也不要随意地下山、上山。按照经验、感觉甚至视觉走,都不如找老乡问路。我们为此付出了多走
村落不少,人烟稀少:一路上都能看到散落的村庄,路上有羊粪和羊倌们踏出的痕迹,山上有明显的梯田和耕地。心理上比较安全,不像在山里会有迷路的担心。但是,很难遇到人问路,甚至进了村庄,敲几户门都没有人出来。后来知道,年轻人差不多都进城打工去了,有些就举家搬走了,只剩下一些老弱。
乡音浓重,连蒙带猜。好不容易遇到个村民或者羊倌,一半人听不懂我们的问话;能听懂我们问题的,一半人说的我们又听不懂,剩下一半也只能连蒙带猜了。猜对了,一路顺利,高歌猛进,猜错时,快进慢出,曲折反复。后来我也明白了,为何计划路线中的很多地名在地图上查不到,因为百姓口中传颂的地名,往往和地图文言的不同。比如,到达滑石前的最后一个村庄,许多人都告诉我叫‘难抓我’,写出来才知道是“南庄王”,而回来查地图,发现应该是“南庄窝”。这还算接近的。
好在,一路的风景让人满意。我们的身体状态不错。除了北极猫有点闹肚子,时不时申请去蹲一下。
山顶下到山谷,一个骑摩托车、明显见过世面,且普通话比例超高的老乡出现了。问清了路(我感觉听懂了70%,北极猫说他听懂了30%,我们加在一起,算都听懂了吧),就踏实地找了树荫席地而坐,吃喝修养。这时大约下午1点左右。
继续出发后,按照摩托老爹的英明指导,我们顺利地穿了三个只有十几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在三条小路中准确地选择了被指明的中间路线,上坡下沟,到达了有电信塔和长城垛墙双地标的草垛山下。
一个比较大的上升上到草垛山,手台又和组织联系上了。白鸟似乎在比较远的北边的烽火台处,寒冰似乎在对面山上。但是彼此看不到。约好各寻捷径,晚上滑石堡会合。
草垛山堡在沟里看去,是山上一个孤零零的土楼围墙,上到山上,发现城堡规模很大,气势不凡,百米以上方圆的墙体,围着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村庄。村庄人家已经延伸到了城堡外面,有公路、土路、公交车通向远方(包括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滑石堡,据说还有20里地以上)
回来复习功课,知道草垛山堡,以及滑石堡、水泉堡、老牛湾堡,都是山西偏关最重要的外长城城堡。外长城是明朝多边长城防御体系中的最前沿,内置夯土层,外砌砖石,每隔
草垛山制高点
登上草垛山堡,难得照相的北极猫也2了一下
小卖部店主
指引了我们五个小时的地标——草垛山双塔
所谓“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向堡内的乡民问路、找小卖部时,村民虽然不打诳语,但是态度并不和善。据说这一带的堡民、农户,大多为当年边军屯兵后代,可能行伍彪悍之气犹存吧。这一点在晚上借宿滑石堡的老乡家也似乎可以印证,无论男女主人还是他们的小女儿,虽然人可算淳朴善良,但性格绝不温顺,说话做事都很有主意,透着一股艮倔的笃定。小女孩还说,我们这里的女孩喝酒,你们所有男人加上都不是个。
不过,草垛山唯一小卖部的店主很热情。啤酒2块一瓶,饮料2块五一瓶。补水歇腿,照相留影,继续上路。我不太喜欢照相,走熟悉的线路更不会带相机。有时觉得,不断用镜头和快门,会影响眼睛的收获;数码存档了,心灵对风景的珍惜可能降低了。没想到,北极猫这哥们更不爱照相,一路下来,反而是我会在休息时用手机拍两张,北极猫则从不主动照相。
不照相,走的就爽快。村民都说还有10多公里。大路之上,除了我们两,不仅没行人,汽车都难得一见。点缀在公路两侧的,是长城的遗迹。明长城一般有多道防线,外长城的有些地段,烽火台是报警器,之间并无城墙连接,内长城才有城墙。没有城墙的叫烽火台,有城墙则叫敌楼或碉楼。现在能看到的,都是夯土堆一般的烽火台,没有任何城墙的影子。从草垛山堡以及晚上看到的滑石堡来看,城堡本来是外包砖石的,但是大多已被老百姓拿回家盖房累猪圈了。不知道这些烽火台之间,五百年前是不是也是城高墙厚,站着士兵。如果真是那样,中国被叫做“拆呐”,实在太贴切了。
干涸至极土地上,千沟万壑的高岗上。黄昏烽火台,让人感到一种绝望的孤独
本来是照长城和长路,回来发现,不小心留下了车震门的证据。前方小车就是车震中华。有图有真相。
远处一辆汽车奇怪地停在对面路边,靠路边一侧的车门打开着。北极猫分析不是宝马就是中华,到了眼前,不仅确认了中华身份,还发现一对男女正在后座“车震”。这荒郊野岭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啊。我们又走过
我们尽量走土路,抄近路。在一个貌似殊路同归的路口,选了土路。又走了大约
回到更加磨脚的水泥柏油路,在路边的商店买水买饮料。(这家居然有矿泉水)确认了离滑石依旧还有10多公里。店主人对我们怎么知道滑石,为什么要去滑石充满了好奇,他说本地人都很少有人去那个地方。
上路。拐过一个弯时,拦了一辆小轿车问路。司机和副驾驶都是在太原打工的年轻人,两个小伙子外冷内热,态度不热情,却让我们顺路搭车,把我们搭到了他们村,副驾驶还来过北京,在上地的联想生产线上干过,现在五一回家过节。在村口,他准确、细致地告诉我们方向和方法:下沟、沿着沟底向西再向北一直走,就看到滑石堡所在的山岗了。
一个小时以后,即将抵达滑石堡时,我们又犯了错误:提前选择了一条明显的羊道上山。气喘吁吁登顶了才发现,上早了!离滑石堡还有一个山头,两个山头之间根本看不到山梁的连接。没办法,虽然已经听到对面滑石堡的狗叫了,也只好下山,再上滑石堡。
到达借宿的村民家中时, 北极猫的GPS上,我们今天重装一共行走了
日暮西山,赶快洗脸喝水。有些队友坐车先到了,白鸟和大部队还在后面很远的地方,天快黑了,也只好租车赶过来,一个多小时后才到。我和北极猫反而成了没有花钱租车,徒步最多的人。
滑石堡,宣德九年所建,只残存夯土城堡。堡南城门楼上现存有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立的《创建滑石堡砖城记》碑一幢,碑体完好,字迹清晰。还存有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的两块城门额匾,分别阴刻楷书为“滑石涧堡”四字和“镇宁”二字。
天彻底黑了,人齐了。扎营的扎营,借宿的借宿。煮羊饮酒,深夜吃肉。秉灯游戏,不亦乐乎。不知是重装徒步之后缺水,还是本地啤酒就这样,喝了一堆“青”牌啤酒,不仅没醉,也没有怎么放水。半夜11点,羊肉出锅了,半梦半醒以及半醉半醒的人都兴奋了起来,从美女敏敏和叮叮的碗里分了两块羊肉和糕,味道很纯正,也很淳朴,似乎没有什么调味,所谓鲜。
看行程,滑石堡在原计划中是第二天的午餐地,甚至是第二天的宿营地。因为来时路上顺利,我们提前到达了滑石堡。
2012年4月29日。 滑石堡-老牛湾
第二天起来,行程变得轻松。只有不到
黄河及其支流在这一段显示出了一条大河的力量,在黄土高原上切割出一条深深的河谷,河谷悬崖峭壁,高有几十米或者上百米,岩壁被水流雕刻出不同岁月的痕迹。看到这样的河床,想起早年间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中写永定河干涸河床的描述。据说当年王蒙读后曾说:“看过他写的河,我想,你他妈的三十年别再写河了。”河,的确能让人感到震撼。
从女主人手中领早餐,让人想起嗟来食。
滑石堡
一路同行
北极猫属于本次行程的永远前队
黄河支流大峡谷
长城落日
大名鼎鼎老牛湾
老牛湾堡
老牛湾如果不被开发为景点,其风景还是十分独特的。但是旅游大巴、自驾车队以及户外商业队伍的涌入,让这里和所有旅游景区一样,让人不愿多提。
从内蒙一侧的老牛湾渡口,坐快艇到了山西一侧的老牛湾村。住在与怀柔、延庆类似的农家院中,不同的是窑洞和大通铺。可以迅速洗一个太阳能烧出来的热水澡,人多了,最后就成了冷水澡。晚餐有提前夭折的黄河鱼等,但是伙食和菜肴都不再被重视,三桌人轮着敬酒。晕了不少,高了若干。
白鸟是个爱酒的人,他的朋友都是好热闹的人。无酒不欢,不醉不散,餐厅散了回房间继续。白鸟、橘子作为正副队长,再加上蓝凌、慢慢、花儿、不答,后来乌江也来了。八个人,夜游,真心话大冒险唱歌喊话。又干掉了两箱20多个啤酒。(对了,要特别鸣谢半夜来送酒的华山和悟空以及保护他们过来的叮叮)。
下起了雨。黄土高原,走了一路干涸地,吃了一路水窖的陈年存水,一场不小的降水对当地人来说,不是龙王爷开恩,就是贵人来了。出屋去厕所方便放水时,发现雨越下越大了,每次出屋,都能听到雨水的淅淅沥沥。我们都很高兴。
2012年5月1日。老牛湾-准格尔旗-呼和浩特-北京
这一天,再加上几乎是一夜,完全在车上了。这是每次假日长线大巴出行的代价。
河北接近北京最后
凌晨4点到达马甸。
不错的旅行经历。
那就是知人知面不知身啊。哈哈。
你们都写得那么好,我都不敢写太白了
当时看完记得游记不记得ID和人
太白可以写,我们为了出书努力把
那里的山势沟壑和黄土的颜色让人心惊
这样的路走下来,太强了!
很赞!
文采很棒,赞一个
你马甲很多啊
一会姓蓝,一会又改玩飘了
手机拍的
谢谢小鱼一路带路、照顾啊
走过几次白虎涧-大觉寺,第一次走了白八拉后半段
转学吗?
在黄土高坡走,还真是跟山里走不一样,特殊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