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后感8:有趣的博弈——读《从削藩到推恩》

博弈一词的本意是指下棋,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用其引申义——博弈论。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博弈论属于应用数学,随后在经济、军事、外交等多领域有多角度多含义的解释和应用,现在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听到博弈一词如大国博弈。本文用到该词时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智库百科》。下面说我们的历史。
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自秦始皇以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大一统 ,中间虽然经过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欧洲面积和我们差不多,但是没有我们的这一特点。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中国这样的国家需要中央保持必要的经济实力和行政控制能力,这对我们很重要。在中国历史上要形成这种局面是有斗争的,其中一次就是汉景帝时的七王之乱。公元前154年的七王之乱,缘起于刘邦封同姓王造成的“干弱枝强”,即诸侯王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动乱虽于当年平息,但是根本的解决还在近30年之后的武帝时期。汉武帝采取的被称为“推恩”的办法是:不削减诸侯王们的土地,但是改变继承关系——不是由其嫡长子继承爵位土地,而是所有的儿子都可以在其王国得到一份土地。这样一来,强大的诸侯国不过一两代就成一盘散沙,无力威胁中央了。此法妙在,老诸侯王的利益当时并不受损(变革是自己死后的事),多数诸侯王子拥护变革(原来一无所有),嫡长子们也能接受(比造反被杀头要好)。
这个结果其实就是博弈论中的非零和。零和理论是指就这么多利益,你多了我就少了,这往往形成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造成你死我活的斗争局面。这在我们的传统和现实中屡见不鲜,七王之乱中双方就杀的很惨,文革也是这种斗争哲学的一次认真演练。中国几千年生存斗争的法则是“成王败寇、你死我活”,和这种零和思维不无关系。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相互尊重、彼此承认,是以良性博弈代替恶性争斗,是双方或多方以智慧和规则去博取各方最大利益、去争取非零和。在这方面,我们自己的历史上推恩这件事对人不无启示。2014·6
( 《从削藩到推恩》来自张剑锋 《青史鉴古今》2013·1出版)
一直走发表于2014-11-29 14:47
(891次阅读/5个评论/2人赞过)
-
-
2015-01-06 21:22一直走我们现在常说的双赢就是一种非零和博弈。370回复
-
-
2014-12-09 11:25一直走有趣的博弈。回复2015-01-06 09:53一直走的回复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及其结果就构成历史。2014·8回复2015-01-07 22:42一直走对一直走的回复我们也在创造自己的历史。回复2015-01-08 16:22一直走对一直走的回复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是,从成王败寇你死我活的恶性争斗走向相互尊重彼此承认的良性博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