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考,我的户外——记2009.06.21蚂蚁七公馆香山转悠,雕刻时光看电影《碧海蓝天》

    第一次参加蚂蚁七公馆的活动,因为很好奇登山和电影是如何结合的。

    热热闹闹的腐败之后,夜色中坐在回家的公交上,我终于明白,登山和电影就是这样登对的两样东西,不必强求,亦可交融。

 

    早上在八大处小体育场,见到了领队星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一群人中一下子就认出了她。曾经积极踊跃要参加她组织的蚂蚁兵团篮球三对三活动,结果因为前一晚刷夜加小感冒放了鸽子,这次终于得缘一见。

    见惯了蚂蚁兵团两位大名鼎鼎的领队——怀念军装和KEEM,每次带领50人以上的队伍的大阵势,这次的小队活动倍感轻松随意。星空、悠然游走大姐、九华山、漂流瓶、沟儿及其外挂、金条及其外挂宝库,加上我,9个人从雍王府出发直奔虎头峰。

    虎头峰这段上升,一直是我很喜欢的段落。夜爬的时候曾经和小帅用了16分钟登顶,这个成绩在户外圈子里实在是非常平庸,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已经是个不错的记录。从第一次的走走停停,到后来的一口气登顶,到再后来的尽量提速,每一次走这一段,我都能从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不论是速度的控制、呼吸的调整,还是心肺功能的提高,肌肉的抗疲劳性,都在一次一次的户外运动中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提升,这种成就感实在让人高兴。

    虎头峰是个检验自己的体能和速度的好地方,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一段上升好是好,但是有点短,那军营大坡就是第二个锻炼体能和速度的训练场。正常状态下,不负重,我能把登顶时间控制在40分钟之内,但是北京大龙领队随便就跑个23分钟左右的成绩,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大龙领队曾经说,如果想专门拔体能,可以一天往返军营大坡2-3次。将来需要恢复体力的时候,我一定会实践这个建议。

    今天和宝库一起走,放慢了脚步。一方面前一天在北灵已经过了跑坡的瘾,今天是专为休闲而来,另一方面,金条星空和悠然都在后面慢慢转悠,跑得太快上去了也是等着。正好试试匀速上升的感觉。

    阴天,一点不晒,凉爽的风一直陪伴着我们这些登山的人,这是老天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路上和宝库一边聊天一边上山,闲聊中知道他也喜欢户外运动中那种疲惫后登顶的感觉,每次遇到喜欢自虐的新驴,我都特高兴,觉得找到知音真好。

    驴友戏称挑战自我的体能的行为为自虐。自虐与否的标准不在于绿野的难度级别是1.0还是4.0,对于每个不同个体状况的驴来说,是否自虐取决于个人的实际状态。只要是能接近或突破个人状态极限的活动,都可以叫自虐。我喜欢自虐的人,因为在户外运动中,对自虐有着偏爱的人,多数都是真正热爱运动的人,是内心坚强乐观的人,是勇于面对挑战并乐于发掘自我的人。而我喜欢这样的人,包括我自己。

    宝库问我为什么喜欢户外,我觉得是因为在各种天气状态下,在各种路况下,在各种心情下,行走的过程都可以当成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修行。这种自我认识的过程,往往和大自然连接在一起,当人把自己放归到大自然的环境中,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内心才能够真正的平静,才能够真正开始了解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

    九华山说,他觉得户外的圈子就是个真人虚拟世界,每次一起行走的人,其实你并不认识他,你也不是你自己。他还用很多佛家的观点来解释他的人生观运动观,我听了他的说法,颇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曾经很多次和小帅说过,不要过于留意网站上、圈子里、群里来来往往的纷繁的人和事,这些只是户外运动的附件,我们需要这些平台便于交流沟通、组织活动,但是这些并不是户外运动的实质。包括年轻的单身童鞋们,有时会期待在户外运动中邂逅美好的缘分,也许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我一再和小帅说,只有真正热爱户外运动的人,只有真正关注户外运动的实质的人,才能坚持下去,才能真正找到乐趣。那些目的不纯的人,很快就会从户外的世界里消失,而那些用一颗真诚热情的心,奉献给户外运动的人,往往能收获更多意外的惊喜。

    曾经有个很好的驴友也问过我:你是喜欢一起爬山的人呢,还是喜欢山本身。我脱口而出的回答:因为山本身。

    听了九华山的论述,他把我模糊的直觉和想法表达得如此清晰。我之所以喜爱户外运动,之所以喜欢自虐,之所以忽视圈子里的很多事,之所以对各种新闻的迟钝,原来是因为我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冥冥中找到了自己的规则,我知道那个行走在山上的自己,不是平时的自己,身边的人也不是他们平时的他们,虽然我们很难定论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哪个才是真正的他们,但是,面对这种人生角色的转换,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认真。

    我忽视、我迟钝不是我漠然、我自私,我只想在这里倾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在自然的怀抱中感悟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本色的东西。而这本色,就是人作为自然一员的本性。

   

    途经翠微顶,我对佛学不太感冒,所以从没有留意过翠微顶到处飘扬的小旗子上其实是有经文的。九华山说,幡子上的经文,被风吹动一次,就是被诵念一次,有了这风吹诵的经文,风声都变得与众不同。我尊重信仰,但是对于这些玄虚的说法,却不以为然。如果说这风声真的与众不同,那区别只在于听到风声的耳朵,或者说听到风声的人的心。

    心里有则有,心里无则无。就像同一条路,同样的风景,同一时间,一起经历过的人,从中感受到的也许是享受,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无聊,也许是焦躁。自然没有不同,不同的是人心。

    而我在行走中想要的,是永远最清澈、最虔诚、最平静、最坚强的心。

   

    沿水泥路下到水库的路,这是第一次走。和以往的横切然后下降的路线不同。路上经过好几处公共厕所,都非常宽敞干净。大家笑称本日为检验香山八大处公厕生存现状之旅,并预测当我们走到第八个公厕时,终点就该出现了。

    水库边午饭,原来悠然大姐是厨艺大师,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同行蹭食儿,想起驴友小薇的名言:我们爱美食,我们爱帅哥,我们品美食不暴饮暴食,我们泡帅哥要见好就收,我们是靠谱的好驴好青年。

    户外的圈子里,人才济济。各种人才都有,每个人都能在户外运动的过程中,找到展示自己,娱乐自己的方式,很多爱好都可以和户外运动相辅相成相融合。摄影、写作、唱歌、厨艺、武术、美术等等,不一而足。户外运动是与艺术最接近、最有关联的运动,因为户外运动的宽泛性、多样性提供了最广阔的平台和空间,艺术的美感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轻易找到落脚点,生根发芽。

    在这里玩乐的人们,不必是大师,不必专业,甚至不必玩得多么出色,只要你是真的喜欢,只要你肯参与其中,只要你能从中找到乐趣,只要你有一颗爱玩儿的心,就应该受到肯定和尊重。

 

    饭后从水库到挂甲塔的路上,碰到几拨玩骑行的户外爱好者。其中有一队老外很扎眼,装备和技术都相当入流。户外运动在欧美已经风靡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中国只是刚刚起步。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对户外运动中的伤亡事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对比,结论是欧美的户外伤害损失远低于国内。

    欧美的伤亡事故主要集中于高海拔高难度的极限户外运动中,事故原因也以突变的不可抗的自然因素为主,而国内近年伤亡率逐年增加,驴友遇险遇难的报道频频上镜,事故原因多以人为原因为主,猝死、雷击、滑坠……充斥了人们的视线。有时候真的很纳闷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么重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这种情结往往导致了盲目、冒进,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运动伤害甚至是安全事故。是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太低,还是我们对自己的估量太高?

    细想来,很多人急于在户外运动中证明自己,既没有想到过自然的强大,也没有考虑过自身的能力,他们看到有很多强人做了很强的事情,就以为大家都是人,自己也可以做到。这种盲目的狂热,也许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压抑,急于证明自己的人,多数是缺乏成功的人。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缺乏肯定,缺乏承认,所以在这个新的领域内,靠着对肾上腺素的极度消耗或者不知不觉中冒着生命危险,能够得到暂时的满足,而这短暂的满足之后呢,又要付出多少代价似乎就不再考虑范围内了。

    我要说:我讨厌这些人,甚至不同情他们。

    那些没有必备的户外装备就徒步穿越高强度路线的人,那些缺乏基本的户外知识盲目挑战气候复杂多变路线的人,那些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就攀登高海拔雪山的人,那些长期缺乏锻炼却盲目自虐的人,那些明知自己身体有不适应户外运动的疾病仍逞强的人……

    太多不靠谱的人,用他们的生命和健康做代价,为中国的户外运动安全问题敲警钟,为更多的驴友讲述生动的反面例子。我们需要经验,需要学习,但是我们不需要用生命和健康去换取。尤其这些反面例子,会造成世人对户外运动的误解,严重影响了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

    运动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论是个人的身体状况,还是运动技能,运动理论,都需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稳步上升。在实践中了解自己,测试自己,在应用中了解装备,测试装备,在交流中学习理论实践理论。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以愉悦身心为追求,不是为了证明什么,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证明自己。这是玩儿的境界。

    人生也不过就是一场游戏,何况是户外运动这个爱好?

   

    从挂甲塔下山,出了香山,来到雕刻时光,期待已久的电影就要开始了。

    《碧海蓝天》,吕克·贝松的经典之作,其实以前在电视里无意中看过后半部分。当时不知道电影的名字,不知道导演是谁,仅仅是换台时偶然看到一个画面,仅仅一分钟的关注,就融入到电影的气氛里去,电影里传达的深邃的忧郁,对于自由的向往都深深抓住了我的心。这样一部充满散文韵味的文艺片,放在户外运动的背景下,重新观赏,更有心得。

    深海潜水,真正的极限运动。

    顶尖极限运动中的顶尖佼佼者的故事,如果说他们最终的宿命是融于海洋,不如说他们突破了肉体的樊笼,寻到了灵魂的归宿。就好像黄易在《破碎虚空》里编造的一式绝招,让传鹰在道的追求中,脱离凡俗。

    那海洋深处,有真正的来自灵魂深处的召唤。恩佐和雅克,一次一次在现实和理想的边缘挣扎,也许他们是误入人世的精灵,不由得不归去。

    抛开这些奇幻的说法,这电影只是吕克·贝松的一场梦境。在那优美的色彩和完美的构图里,导演用镜头讲述他心灵深处的梦想,这是一场永远不能实现的幻想,那终极的自由,超脱躯壳的桎梏,真正的灵魂的自由,让每个看电影的人被深深震撼。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却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幻想。而吕克·贝松幸运的掌握了一种叫做电影的方法,把他的幻想表达的淋漓尽致。而我们看他的幻想的同时,也重温了自己的幻想。一种幻想实现的错觉,带来短暂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这不是一个探讨生命与极限运动的关系的电影,这只是一场纯粹的精神释放。

    当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时,对于结尾也有些许的遗憾。今天重温这部电影,我想我才真的看懂了吕克·贝松想说的话。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无的招式,真正的招意才是致命的一击。

    但是由此还是引发了关于极限运动与生命的关系的讨论。在接触户外运动之前,我也非常不能理解那些为了挑战极限而甘冒生命危险的人,总觉得没有什么东西会比生命更珍贵。然而我忘了,裴多菲早就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生命是排在自由和爱情之后的老三。

    当然,作为一名普通人,凡夫俗子,我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和追求。我认同并不代表我有能力去实践。就好像同性之爱,很多人可以认同,却不是谁都可以实践。所以高风险的极限挑战并不在我的兴趣之内,但是请允许我继续仰望,并深深认同那些真正的极限运动专家的精彩的运动生涯,并向他们的生命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琨玉河发表于2009-07-01 16:22  
分享到 
赞过
(1348次阅读/14个评论/2人赞过)
    黑子小黑
    好长!
    王季米饭

    读完了

    有几句记住了 呵呵

    冯唐
    琨队,文字很好啊。
    良知行
    抱拳琨队,佩服佩服。
      呲牙好多年前的想法了哈哈。
      微笑那时已经很老道了。和琨队走,我能感受到当年你字里行间的灵性已自如践行于脚下了。宝宝开踢了吧?五一快乐,幸福安康:)
    星空

    当时过境迁,我们将会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户外运动。

      腰酸背痛走武功是吧?哈哈。咋把这陈年老帖子整出来了呢哈哈。
    琨玉河
    重温自己当时的想法,突然发现自己离初衷已经偏离了方向,少了那些沉静,多了很多盲目。还好自己当时写下了自己的想法,今天重新提醒自己,我要的户外应该是什么。
    Keem

        为什么会喜欢户外,放松心情?亲近自然?结交朋友?锻炼身体?时尚运动?……抛开一切的一切看到户外的本质,可这本质又是什么呢?也许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所以对待的态度也就都不同了。如果真的能摆脱纷扰重回本质,那样就得到了真正的快乐。

        证明自己也许没有错,但要看以什么方式,只要在自己的能力所限范围内有所突破就是成功,就如登上虎头峰和登上珠峰也许是等同的一样。

       

    拉萨

    好文章!应该投稿给报社,让更多的人知道里面提到的道理。赞!

    闲仙
    文笔如同作者的心灵,同样的细腻。
    青松
    这是一篇引起我内心共鸣的文章,碧海蓝天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片子。人源于自然,大抵人的心终究回归于自然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