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红楼入梦来——听京韵大鼓《黛玉焚稿》

周六,参加星空组织的相声俱乐部,第二段相声是《学大鼓》。想起许久没听大鼓了,回去翻出《探晴雯》、《黛玉焚稿》听了听,还是如初次听的时候一般喜欢。翻出这篇旧帖,纪念。

谢谢星空的活动。

 

昨夜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翻了不知道多少次,仿佛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晨昏定省如是。
于是想听听鼓曲了,《黛玉焚稿》。对于鼓曲了解不多,但其间的韵味是喜欢的,这一套曲因着红楼,更多了些亲切。这一套红楼的曲子,还是大饼兄弟收集了推荐给我,感念他自己不读红楼却留心着朋友的爱好,则又凭添了许多感动。

只是如果哪天他能开始读红楼了,那一日我定当焚香沐浴,遥拜西方,以祭雪芹之哭,脂砚之泪。

记得三毛有一篇文章里说,一次给学生上课,课间聊天,忽然说道,如果以后三毛死了,当然,人一定是会死的,《红楼梦》一定烧一本来,千万不要弄错了去烧纸钱。想来天下读红楼之人,莫不是如此心愿。只是这一本也别弄错了,一定烧本《脂评》来,千万别是什么程高伪本,否则不但是逝者,一芹一脂早已地下痛哭千年了。

所以当身边有人不读红楼的时候,真是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能让他明白这是怎样一部奇书。当年拍《红楼梦》电视剧,有学者赞,这是红楼以来最大的一次普及,绝不为过。那么再往前追溯,这一套红楼鼓曲,在当时又何尝不是一次又一次的红楼普及呢?同样功在千秋。单单从这一点来说,红楼鼓曲的意义就非同寻常了,何况其在艺术上也有颇高的成就呢。

脂砚斋说红楼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那么这一套红楼鼓曲,又何尝不是能解者哭成的呢?这些清门子弟能读红楼,是为情痴情种;再造鼓曲,更是奇优名娼。资料里说那时有许多读红楼的痴人,有为林妹妹哭泣到抑郁而终的,有迷恋宝玉终身不嫁的,或许听来荒唐,却有几人感叹个中辛酸!

说了这许多,似都离题太远,还是回到鼓曲中来,听这一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又是怎样一番滋味。
《黛玉焚稿》,词句优美不必细说了,单单这几句:
曾记得柳絮填词夸俊貌,曾记得海棠起社斗清香。
曾记得凹晶馆内披明月,曾记得栊翠庵中琴韵扬。
曾记得怡红院里行新令,曾记得秋爽斋头论旧章。
曾记得持樽把酒重阳赋,曾记得五美吟诗叹娇娘。
便仿佛是将黛玉这一生中的美丽时光串了起来,这其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是雪芹泣血而歌,脂砚含泪相和。而如今,却是镜花水月,似水流年。春去也,留不得。
单是读着这几句词,已经心痛到要落泪,再听那如诉如泣的唱,怎叫人不断肠。

黛玉焚稿,红楼梦断。其实红楼一梦在八十回的时候,已经断了。脂砚斋在第一回就批到: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之后所谓高颚续书,不过狗尾续貂,甚至让人怀疑其居心究竟何在。无论如何,后四十回不如前面好看却是不争的公理。黛玉焚稿这一段却是例外,真真是乱草之中的一颗灵芝。所以我倒相信这是雪芹生前遗稿,而绝非程高之流能有的性灵之作。

然而遗憾的是作鼓曲的这些先生却也未能读懂红楼,更委屈了林妹妹那本空灵坦荡的心。
“宝钗姐素日空说和我好,又谁知她是一个催命的鬼呀,她又是一个恶魔王”。仔细了这一句,若是读程高伪本,有这样的体会和情绪则在情理之中。然则雪芹笔下的绛珠仙草,又怎会是这般粗俗呢?且不说掉包计这一情节已是伪续,即便是雪芹遗稿,黛玉前世本是仙草,来人世只为偿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是以有还泪之说。既然是为了报恩,还他一世的眼泪,泪尽而逝也是心甘,怎会有这等怨恨?

黛玉目下无尘,孤独清高,是以有“孤标傲视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到”的诗句。一半是仙草的性灵,一半则是那风刀霜剑相逼,这一点鼓曲里的理解没有问题, “自存身份免得人轻慢,使碎了心机保得安康”。但是黛玉又渴望着亲情和友情,她的心地其实是单纯而坦诚的。所以才会有后来对宝钗说,你待人原是极好;又在与湘云凹晶馆联句,听湘云道“寒塘渡鹤影”一句是,赞叹,我竟要封笔了。
……

其实鼓曲已是极好的,若说读懂了红楼,怕除了脂砚斋,也再无旁人,所以又何必挑剔这些?想来也是自己生事。乱写了这几笔,实在不配什么,还是回去再细细读上几页红楼,陪芹脂同哭也罢了。

 

2004年12月

 

纳兰晴雪发表于2010-03-15 11:02  
分享到 
赞过
(1153次阅读/2个评论/1人赞过)
    灵阳
    你的,那堆,过去的,文儿,是不是能捆一起来让我围观下呢?期待中。。。

      那时候我不明真相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