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茶馆 ······

6152次浏览/98个回复 分享到 
博雅散人

《于丹趣品人生》:文化鸡汤,于丹在帮闲还是帮忙

【编者按】:此种闲情雅致虽然简便易行,却实在是于丹这种名利双收的文人教授才可享有的专利。

      著名学者王彬彬曾在其《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一书中说过:“金庸、王朔、余秋雨这三人最本质的相通之处,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属‘帮’字号文学,‘帮忙’或‘帮闲’,麻痹人们对现实的感觉,消解人们改造现实的冲动。”王彬彬此语稍嫌刻薄,不过却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值得借鉴的简单分析路径。不止是这三位,在当下的中国有太多的文人学者都扮演着类似帮忙、帮闲的角色。就如于丹,历年来持续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以《论语》《庄子》为底料炮制成各种文化心灵鸡汤,在将古代典籍功利化、庸俗化方面扮演着不遗余力的角色。其行为当然要比那些曲学阿世的专用学者文人好出一筹,但终究摆脱不了“帮忙”和“帮闲”的嫌疑。

文化鸡汤,于丹在帮闲还是帮忙

      近期她“帮忙”或“帮闲”的典型事例是推出了一本题为《于丹趣品人生》的书。这本书总共200页左右,前有白岩松的序,后有于丹和一个法师冗长而不痛不痒的对话,排字用大行距,并配以大量巨幅插图,因此剩下的干货不过10万字左右。这10万字中,还有80%的内容是各种古代故事的东拼西凑,真正出自于丹之手的文字寥寥可数。然而,仅有的这点寥寥可数,内容却乏善可陈,毫无营养可言。综合言之,可谓今年图书市场中少有的次品。观其初版印刷量高达50万册,流传广泛且有成为“白领圣经”的当仁不让气势,因此其烂俗之处更不得不揭露。

      于丹写此书之目的自称出于善意,即看到当下人们在追逐声名和财富的路途中疲于奔命,无法得到舒适、惬意、宁静的生活,因此,其倡导一种安闲宁静的生活态度。而如何可以拥有此种安闲宁静?于丹的答案很简单,要到茶、酒和琴中去寻找,即待着没事儿品下小茶,喝些小酒,弹点小琴,试图细细品味,以安顿心灵。而此种闲情雅致的典范要到哪里寻找?当然是中国古代。因此,于丹从各种《三国演义》《世说新语》《菜根谭》以及唐诗宋词中找出一些和曹操、关羽、李白、杜甫、陶渊明、王羲之、竹林七贤、苏东坡等有关的通俗小故事,放到茶、酒、琴三栏之下,糅合一番并略加抒情的点评。整本书结构大抵如此。

      其所引述的故事大抵为众人耳熟能详的事例,毫无新意可言。而且,这些曹操、关羽、李白、杜甫、陶渊明的段子都极为浅显,如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杯酒斩华雄,李白斗酒逞英雄等等,大抵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故事集的水平。而于丹不过是用一些过渡语将故事连缀,并发些小抒情和小感慨,实在看不到什么独到的观点,亦难见妙语和所谓的生命感悟。如“一些人酒越喝越糊涂,另一些人则越喝越清醒”“不同的人喝同样的茶,可以喝出不同的况味”之类实在是正确却又无趣的废话,可以套用在任何场合和任何文章中。查看前面的作者简介,贵为教授、博导,其著作却几乎是江湖写手的水平。其水分比其品读论语或庄子还要多数倍,因解析古代典籍还毕竟是一项文本阐释的工作,再不济能相对正确地翻译过来也需要一些时间和学术功底。而此书一切都不需要,仅需摘抄些故事,简单归类拼接评论即可,此工作似不日即可完成。

      不谈内容上的干瘪以及炮制上的简易,其立论和思路或许就是一个错误,因其根本不能回应一直存在的有力诘问:心灵鸡汤和文字蛋糕究竟有多大作用?至少在我看来,作用是零甚至是负值的。

      首先,造成国人普遍幸福感低、疲于奔命绝非仅仅因人们遗忘了闲情雅致,而是被外力逼迫造成。最根本的是制度和文化的原因。当下社会等级固化,多数资源掌握在少数垄断阶层之手,向上流动的途径堵塞,致使弱者非经此种奋力拼搏,连生存都成为难事。其次,中国缺乏宗教等固有文化基因上的缺陷,形成一种超级世俗化的社会,一切以权力和金钱为中心,非经奋力拼搏则难以获得尊严和体面。因此,若非经制度和文化的调整和更易,单纯靠个人退居心灵的内在城堡,实在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此种闲情雅致虽然简便易行,却实在是于丹这种名利双收的文人教授才可享有的专利,若不改造现实,大多数人生存和尊严且成为问题,如何可以做到从容闲适?即使做到,亦多半是掩耳盗铃,如鸵鸟将头埋在沙中躲避追捕,自欺欺人而已。

      总之,即使不谈改造现实,也不建议读类似“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因真正可读的书太多,那种古今中外的人文、宗教经典,经时间淘洗流传下来,反复阅读都会对人的心灵有提升作用。而于丹的这种山寨书,未经时间检验,且立论眼光都不高,多读对人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灵鸡汤本身是市场的产物,和金钱和利润紧密捆绑在一起。读者阅读此书之后会不会获得闲适宁静我不敢肯定,但是于丹教授卖完这50万本书之后绝对可以获得,这个我是敢打保票的。
 
文/本刊特约撰稿 韩戍  登载于《博客天下》总74期


















博雅散人发表于2011-12-02 10:01
分享到
  6152次浏览/98个回复 
    老民工
    感觉内地御用文人专家的心态,总要用自我想法代表其他人的喜怒哀乐,其实活在本族里来茶馆坐坐很快乐,幸福感很高的! 抠鼻
    博雅散人

    人一辈子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也是自己的福分,我有个中学同学,学习成绩一般,尤其是数学不怎样,高考也只上了一个普通高校,后来到欧洲德国一个大学读理科博士,我问他,你数学不好,怎么能读到博士?他说,在大学遇到一个好的数学老师,脑子开窍了,就喜欢上了数学,其实自己再这方面很有些天分,只是以前的老师教的有些问题,听他这么说,我自己很无语。

     

     

      大黄花猫
      我初中中学英语老师好,教书认真,我的英语就一直好,尽管她也从来没有专门辅导我、或是特殊照顾什么,但是我就是很感谢她。
      博雅散人

      如果你遇到于丹这样的老师,也会爱上通俗化的国学,会讲很多励志故事,也能出版作品。

       

      听说于老师带的博士生苦闷的要自杀,不知国学能否帮助她走出低潮。

      大黄花猫

      能多挣钱养家,也不错。哈哈,“向钱看,向钱看”。于老师的那个博博不要郁闷,让于老板给他多发点补助就行了。

    博雅散人

    网友味道的回复:

     

        造成国人普遍幸福感低、疲于奔命绝非仅仅因人们遗忘了闲情雅致,而是被外力逼迫造成。最根本的是制度和文化的原因。当下社会等级固化,多数资源掌握在少数垄断阶层之手,向上流动的途径堵塞,致使弱者非经此种奋力拼搏,连生存都成为难事。其次,中国缺乏宗教等固有文化基因上的缺陷,形成一种超级世俗化的社会,一切以权力和金钱为中心,非经奋力拼搏则难以获得尊严和体面。

    Kitty-小寒

    呵呵,浓汤宝泡出来的鸡汤,真没啥好说的。偷笑

      大黄花猫

      浓汤宝泡出来的鸡汤,你真逗,亏你想的出来,有趣

    泥腿子

    文化鸡汤,新不新意不重要,关键是作用。于丹名利双收可能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而而已。也希望更大家能给大家奉献点什么。

    博雅散人

    前面在回答网友的问题时,就宋辽的边界说的不准确,现更正如下。

     

    宋辽的边境线“界河”,在黄河宋代北流期之前,原本是一条窄深的河流,黄河北流后受黄河强烈冲刷,河床迅速加深加宽。

     

    有关宋辽在河北西路、河北东路对峙的边界,元代脱脱编写的《宋史》记载,北宋为防辽国南侵,曾利用在地质时代形成的河北平原中部古洼地群,并引进水源灌入,扩大水面,劈成一道“深不可以行舟,浅不可以徒涉,虽有劲兵,不能渡也”的军事防线,史称“塘沥”。

     

    “塘沥”的范围《宋史》记载“自白洋淀至泥沽海口,绵亘七州,屈曲九百里”。包括今天的白洋淀、东淀、文安洼、贾口洼、团泊洼等地,使这片已经解体的湖沼洼地,再度扩张而相互连通。

     

    关于“塘沥”水源问题,就要说到黄河,此时正值黄河的北流期,史称“宋代北流期”。

     

    附带解释一下宋代“梁山泊”(古称“巨野泽”)水量要比今天大很多,这与黄河“宋代北流期”有关。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梁山泊就很让人失望,与古典小说《水许》描写的地貌环境差距很大。

    跟头

    驴友茶馆真好,各种观点碰撞,真真假假看的清

    其实古今中外,文人或者知识分子,都是“帮”派。用毛主席的话,就是皮上的毛。用三国里的话,就是“各为其主”

     

    可能大一统习惯了,大家都忘了。国外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跟咱们“为天地立命”也都差不多

     

    中国文人可能太不争气了,拽出来几个招摇的解解恨可以,不过可能大家在用宣传灌输的高标准批判不太高尚的人,胜利固然是咱们的,可这胜利有啥意思呢

     

    现在中国经济学家也追随国际潮流,公开各为其主说话了

     

    其实很多科学领域如医学、气候变化等,也都有各种利益和各种声音。

     

    希望尽早回归真相

      wuyusheng无语声
      恩,最重要是的最后一句:希望尽早回归真相

      批评他,鄙视他,咒骂他,不是要取得胜利,面对这样的“大势所趋”,我等屁民,依稀只有吐个槽的份啊。。。。

      跟头好久不见,依旧的犀利。抱拳
    通惠河
    帮忙,do a faver
    西北兵
    时代不同了,“学者”的内容也提高了含“金”量:
    导师成了老板,史学家成了说书艺人........
    金钱的魔力......改变.......。
    泥土
    好文章!我赞同。
      博雅散人

      握手谢谢观赏。

    爱美爱自然
    好文总是能抛砖引玉,下面的评论总是精彩连连。
      博雅散人
      希望能看到更多有内容的回复,彼此交流是个学习的过程,不是比长短。
    圆圈想倒立

    树叶总是比花多

     

     

    碎玻璃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读书人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博雅散人

    中国学术向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鹄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的境界。


    可悲的是现在有些研究,没有开始结果就已经知道了。可谓“悲”,估计研究者他自己也有说不清的“苦”。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追求“真”,也是求道德的根本,想过真善美的生活。

      wuyusheng无语声
      遇到这个,就有一肚子的槽想吐。。。。想想算了。。。唉。。。。制度制度,评教授都要以拉了多少项目经费为标准之一,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博雅散人

      现在的专家教授很多是不称职的,更多的是砖家和叫兽,这与我们的国情及制度有关。

      我接触有过项目合作的几位教授,普遍水准不高,知识老化而又狭窄,根本达不到教授的水准,送给我的几本书,看看目录就知道是胡乱拼凑的东西,根本没有什么原创的东西,所谓的个人见解也是“逻辑加估计”,主观臆测的东西,根本经不起推敲,有的还是什么博导,带着十多个博士生,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指导这些学生。

      前几天读了一篇郑州大学历史系的博士论文《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和嬗变探索》,正文150页,连带索引155页,谈论有关夏代的问题只是在论文89-148页。其它部分都是讲第四纪环境变迁和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有关第四纪环境研究是地质学中专业部分,有关古地理环境研究是很专业的,需要用大量的地层钻探数据来证明一个观点或结论,一个历史系的博士生并非地质专业出身,看看书抄点东西,就敢拿来用作博士论文的正文,也说明指导老师的水准不怎么样,这种博士的学术能力又能好到哪里。

    老顽童

    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

    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

    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

    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楼。

    抱拳

      良知行
      抱拳哈哈。周末愉快:)
      红梅
      小浓茶泡着,香烟叨着;户外走着,酒喝着;肚皮鼓着是 老顽童的生活吗呲牙
      博雅散人

      这是“学乐酷”的胭脂版主的总结的。

       

      另外还有唐诗的:

       

      田园多宅男,

      边疆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

      送别满激情。

       

      把宋词总结为:

       

      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

      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

      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

      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楼。

      大黄花猫
      宋朝挺好,就是太不重视军事了,文官贪财武将怕死,就一个杨家将能打,还遇到个潘美。
      老顽童

      呵呵,宋史被戏说的成份太大,当不得真的。看看北京周边那么多杨家将的传说,而砖家说杨家将的活动范围止于山西(云州边儿),就晓得历史是如何任人涂抹了,历史,百姓层面,当故事更有用;在学术、政治层面,随国家、砖家明天黑、今天白。。。

       

       

      博雅散人

      北南两宋是与辽金西夏元南诏,并存的时代。北宋初年也想武力统一,可惜力不从心,结果是负多胜少。客观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燕云十六州,大宋的地理天险基本都没有了,从军队的构成看,两宋的都是以步兵为主,原因是马匹少,马习性凉爽,适合养马的地方都丢失了,在大唐时还研究出了以步兵对付骑兵的战术,创出了斩马刀这样的武器,到了宋时,也没有看见有效的办法,可能是受到长城的启发,在河北平原的北部,挖了不少壕沟,有些灌上水,来阻挡北方骑兵的突袭。

       

      宋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吏治不错。另外,贸易很发达,尤其是海外贸易。税收最高曾达到六千万两白银,这是中国的帝国时代中最高的记录,大清乾隆时期的最高税收也不过才四千万两白银。

      大黄花猫
      回复老顽童:杨业是山西降将,贰臣,他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最高首长的信任,宋太宗对山西本身心存顾忌,火烧水淹晋阳,让潘美异地重建晋阳,并将城内街道改为“丁”字,以绝晋阳风水气数。潘美误事,令公冤死,百姓气不过,反而更加爱戴杨家将,世代传颂。
      旅人

      老顽童!不许你再去踢人家门了啊,,,坏笑

      博雅散人

      有关宋史,在元代修的《宋史》中有很明确的记载,修史有个传统,都是本朝给上一朝修史。

       

      当然也有闹剧,台湾得知大陆要修中华民国史,怕大陆乱说,要成立个机构自己修史,后来有学者进言,自己修史等于承认自己已经完结,这个闹剧才收场。

       

      大陆修史也不怎么样,拿清史说,研究机构有几个,也没有什么大的成果,现在权威还是民国政府不认可由满清遗老遗少编修的《清史稿》,现实生活的清史,都是辫子戏的戏说无聊。

       

      北京周边的杨家将遗迹和传说,大多都是戏说。

       

      现实中宋与辽的边境线自东而西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

      其中河北东路与河北西路是以现在保定以北的界河为界。

      河东路是以五台山以北,恒山一代为界,大致是雁门、代州、繁峙一线的北侧。

       

      杨家将深入到契丹辽国腹地活动,怎么可能。

      老顽童

      昨天看BTV《书香北京》,是史家和评书家共作的。解了我的一些疑问,其中提到几点:

      1、八王、杨业、寇准根本遇不到一起。

      2、杨家将的传说是从元开始,后来被清宫、慈禧夸大推广开来的。--政治

      3、潘美本是忠良将,是出于艺术需要“被”奸臣的。--艺术

      所以,历史,往往被需要被演绎。

      BTV简介:http://space.btv.com.cn/act/platform/article.jsp?articleId=ARTI1323676755030471&nowpage=0

      BTV视频:http://www.letv.com/ptv/vplay/1435541.html

      袁为何不提杨家将http://iask.sina.com.cn/b/15657212.html

      大黄花猫
      是的,八王杨业确实遇不上。但潘美不是良将,此人该杀,如历史无此人和赵光义,就无靖康耻,就无崖山,中华文化就不会灭绝。不管哪朝哪代,杨家将的事迹都不容抹杀。只要是精神正常的朝代,都会尊义士、敬贤达。宁武总兵周遇吉既是。
      博雅散人

      《宋史》中有关杨业及杨家将的记载记录在:列传第三十一

       

      潘美的记载:列传第十七

       

       

      大黄花猫

      有些节目对历史的良知“信手涂鸦”。看一个帖子说金兀术、岳飞后人共话和谐。

      还有人说秦桧跪了492年,可以起来坐着了。

      博雅散人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不可以当真,不遵重史实,随意歪曲历史,他们在作品中颠倒黑白的人和事举不胜举,例如演义小说中“寇准勘问潘仁美”一章纯属胡说八道,寇准根本没有当太原府尹,寇准为丞相时杨业已经阵亡了十八年,潘美已去逝十三年,再说党进去逝时离杨业阵亡还有8年,这些作品就有本事把党进从棺材里拉出来到雁门关去捉拿“潘仁美”交给没当丞相的寇准勘问,还有赵德芳、赵德昭、王全斌、李继勋等这些历史人物在杨业阵亡时早就死了,而这些编造的东西却要让这些死人在演义小说和戏剧作品中起死复生“继续革命”。
      老顽童

      是的!文艺作品往往按 统治阶级 或 被统治阶级 的意志演绎历史的---统治阶级强奸历史,被统治阶级意淫历史

      这方面明显的例子,便是秦腔之于秦人之影响。

      博雅散人

      讲宋史,很少有人(或作品)讲到杜充,这人太坏了!中国历史上也是坏人中的极品。

       

      金天会六年(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将杜充为阻金兵南下,在滑县李固渡掘开黄河,史称“杜充决河”。

       

      以下引自百度:

      http://www.baidu.com/baidu?word=%E6%9D%9C%E5%85%85&se=360se_8_dg&ie=utf-8

       

          杜充(?~1141) 南宋大臣。北宋末南宋初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字公美。北宋哲宗(赵煦)绍圣间进士。钦宗赵桓靖康初,知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时金入南侵,因恐流之燕人为敌内应,尽杀之。1128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宗泽死,他代为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留守,嫉贤妒能,又极其残暴自私,两河忠义军皆引去。

       

        建炎二年冬,金兵南下,杜充弃城南逃时,扒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酒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追兵。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

       

        杜充决河并未对金军南下造成很大影响,而使得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带的百姓至少淹死二十万以上,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数倍于此。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者沦为难民。

       

        建炎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今南京市),未几,金兵渡江,他弃城逃往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旋即降金。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金命其为燕京(今北京市)三司使。九年为行台右丞相。

       

       

      老顽童

      呀,还有此等人物啊。

      以前看黄、淮、大运河之关系就看到黄河夺淮入海,原来其中还有这家伙的手脚啊!

      博雅散人

      这种人物不仅一个,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把黄河“决河”(认为掘开)共七次,都发生在唐末以后。

       

      唐末五代“汴晋之争”时,为了对付沙陀族的骑兵,朱温及梁方将领曾三次决河。二十余年中竟三次人为决河以水代兵,实为前所罕见。五代时期前后总共55年,而其中18年黄河发生决溢。洪水滔滔,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宋代,南宋的杜充一次。

       

      蒙古对金、宋的战争中,黄河曾两次人为决口。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花园口人为决口一次。

       

      这种以水代兵,后果十分严重,对人类和生存的自然环境破坏很大。考这些决河的年代,都是灾祸连年的时代,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已经荡然无存,人的兽性被激发出来,决河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就会连连发生。

      老顽童

      学习了!抱拳

      联想到更久的导致韩赵魏分晋的“水淹晋阳”、秦灭魏的“水淹大梁”、还有以后诸多“水战”、诸多“人患”导致的“水患”。更意识到“弱水”之强悍!更意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旅人

    《百家讲坛》是娱乐节目,于丹是其中一部分,他们的目的是收视率,赚钱!

     《百家讲坛》符合国家文化创新产业政策,所以四处通行无阻。

    《百家讲坛》跟学问、思想没关系。

      陆渐
      这倒有点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感觉了、糗大了
      旅人

      这也是娱乐节目啊,,,no糗大了,,,

      呲牙你说打翻就打翻吧!船上的人都一样!他们跟张悟本没区别,只是张悟本没有真的假文凭!忽悠茄子绿豆依据不充分!调皮

      大黄花猫

      百家讲坛,乏味得很的节目。

      靠百家讲坛出名的人不少。

      于丹的几本书,也是大字体、宽间距、上留苍天,下留大地。

      靠百家讲坛出名的阎崇年近年也引起很大争议。

      博雅散人
      《百家讲坛》就是个娱乐节目。
      博雅散人

      很鄙视这种“大字体、宽间距、上留苍天,下留大地”的书籍。

       

      百家讲坛》就是个娱乐节目,来做节目的专家本身就不干净,那个能说会道的易中天就有问题。

       

      当年易中天先生抄袭尹宣先生的《辩论——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尹宣先生费那么大的功夫从美国翻译回来,一个招呼都不打,给人一改就出书了,那是更严重的抄袭。尹宣先生去世前,留下最后一句话就是:死也不原谅易中天。可想对人的伤害有多大。

      wuyusheng无语声

      “大字体、宽间距、上留苍天,下留大地” 这种也要分有多大,多白。关键是太小了,太密了,看着很痛苦。

      所以通常我会选择字略大,间距略大的书看,呵呵。不然太痛苦。

      个人觉得字体小四、1.5倍行距比较合适吧。更大一号 4号字,1.5倍行距我也觉得不错。。。。

      博雅散人

      如果文章有内容,怎么排版都不是问题。

      大黄花猫

      回复博雅:原来易中天还干过这些事情。知人知面不知心。最近浏览网页才知道阎崇年也干的那些事情,觉得人心难测。就如香港娱乐圈,以前还不知道哪个家伙是陈浩民,做完了坏事这几天还美得不得了。相对来说于丹比他们好得多了。

       

      博雅散人
      易中天的学问人品在读书人中自由公论,任凭自己花言巧语,终究要现原形。
    辛迪

    现在的于丹已经不是曾经的于丹了!

    古今真正的学者是一门心思研究学问,有谁像她一样追名逐利呢?

      博雅散人
      做学问要有做冷板凳的功夫,这种追命逐利是要不得的。
      碎玻璃
      本来也没看出于丹有什么学问,文坛超女嘛。
      儒家的学问也是实学,要“践行尽性”,现在的人谈儒家学问,也就是口头功夫,还不到家呢。难怪老外都说梁漱溟是最后一个儒家了。
    陆渐

    于丹在百家讲坛里的那些东西,我高中时就知道的差不多了,许多素材平淡如白开水,提头知尾,没有一点技术含量。远不如易中天和王立群。不是我太坦白,就凭于丹的那些抽番薯蓝鸟蛋,倒贴钱我也不会看,别说买。

    另,她的关于道家的观点我一百二十个不同意,道不同,不相与谋。

      博雅散人
      易中天也是抄袭高手,尹宣先生到死都不原谅他。
      陆渐
      还好他抄的好歹我不会,听他讲野学到些东西,于丹那个提头知尾的,一百步总可以笑一下五十步。
    南无
    人们在追逐声名和财富的路途中疲于奔命,无法得到舒适、惬意、宁静的生活,因此,其倡导一种安闲宁静的生活态度。而如何可以拥有此种安闲宁静?于丹的答案很简单,要到茶、酒和琴中去寻找,即待着没事儿品下小茶,喝些小酒,弹点小琴,试图细细品味,以安顿心灵。而此种闲情雅致的典范要到哪里寻找?当然是中国古代。.......
      博雅散人

      有人把宋词总结为:

       

      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楼。

       

      比于丹概括的更好。

      南无
      于丹的空泛无味似鸡肋---看之有理,用之无可为也微笑
      博雅散人
      呲牙让你给点破了。
      南无

      酒饮豪情

      茶沏风雅

      琴诉衷肠

      心中之压抑排解的不同方式而已

      与田间耕作

      街头徘徊

      山野驰骋

      一样一样的,

      选己喜欢,做己所爱

      幸福自在心间微笑

       

       

      红梅

      撞树上了交警罚款,

      你撞猪了肯定没人管,

      头撞晕了看着蓝天,

      以为自己见了神仙,

      其实你就是简单生活的乐天派。

      嘻嘻呲牙

    月儿迢迢

    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指指点点、无病呻吟的心灵鸡汤,从百家讲坛里走出来的于丹、易中天我还真从未关注过,有点落伍,却不以为耻呲牙不过谁有曾仕强讲易经的视频——《易经的智慧》、《易经的奥秘》等,分享一下,我乐意接受。百度搜到的视频,零零星星,不成系统。

      博雅散人
      你喜欢读《易经》,有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啊。
      月儿迢迢

      门外汉,所以才找这种初级课程了补课流汗

      博雅散人
      你推荐的曾仕强讲易经的视频我看过,讲的很好。
      月儿迢迢
      这就是台湾人做学术和大陆人做学术态度的鲜明对比。可惜我的不完整,不体统。有系统视频欢迎分享!
      飘风
      台湾很多商人讲课写书都不错,所以。。文化传承在台湾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