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茶馆 ······

6167次浏览/98个回复 分享到 
博雅散人

《于丹趣品人生》:文化鸡汤,于丹在帮闲还是帮忙

【编者按】:此种闲情雅致虽然简便易行,却实在是于丹这种名利双收的文人教授才可享有的专利。

      著名学者王彬彬曾在其《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一书中说过:“金庸、王朔、余秋雨这三人最本质的相通之处,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属‘帮’字号文学,‘帮忙’或‘帮闲’,麻痹人们对现实的感觉,消解人们改造现实的冲动。”王彬彬此语稍嫌刻薄,不过却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值得借鉴的简单分析路径。不止是这三位,在当下的中国有太多的文人学者都扮演着类似帮忙、帮闲的角色。就如于丹,历年来持续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以《论语》《庄子》为底料炮制成各种文化心灵鸡汤,在将古代典籍功利化、庸俗化方面扮演着不遗余力的角色。其行为当然要比那些曲学阿世的专用学者文人好出一筹,但终究摆脱不了“帮忙”和“帮闲”的嫌疑。

文化鸡汤,于丹在帮闲还是帮忙

      近期她“帮忙”或“帮闲”的典型事例是推出了一本题为《于丹趣品人生》的书。这本书总共200页左右,前有白岩松的序,后有于丹和一个法师冗长而不痛不痒的对话,排字用大行距,并配以大量巨幅插图,因此剩下的干货不过10万字左右。这10万字中,还有80%的内容是各种古代故事的东拼西凑,真正出自于丹之手的文字寥寥可数。然而,仅有的这点寥寥可数,内容却乏善可陈,毫无营养可言。综合言之,可谓今年图书市场中少有的次品。观其初版印刷量高达50万册,流传广泛且有成为“白领圣经”的当仁不让气势,因此其烂俗之处更不得不揭露。

      于丹写此书之目的自称出于善意,即看到当下人们在追逐声名和财富的路途中疲于奔命,无法得到舒适、惬意、宁静的生活,因此,其倡导一种安闲宁静的生活态度。而如何可以拥有此种安闲宁静?于丹的答案很简单,要到茶、酒和琴中去寻找,即待着没事儿品下小茶,喝些小酒,弹点小琴,试图细细品味,以安顿心灵。而此种闲情雅致的典范要到哪里寻找?当然是中国古代。因此,于丹从各种《三国演义》《世说新语》《菜根谭》以及唐诗宋词中找出一些和曹操、关羽、李白、杜甫、陶渊明、王羲之、竹林七贤、苏东坡等有关的通俗小故事,放到茶、酒、琴三栏之下,糅合一番并略加抒情的点评。整本书结构大抵如此。

      其所引述的故事大抵为众人耳熟能详的事例,毫无新意可言。而且,这些曹操、关羽、李白、杜甫、陶渊明的段子都极为浅显,如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杯酒斩华雄,李白斗酒逞英雄等等,大抵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故事集的水平。而于丹不过是用一些过渡语将故事连缀,并发些小抒情和小感慨,实在看不到什么独到的观点,亦难见妙语和所谓的生命感悟。如“一些人酒越喝越糊涂,另一些人则越喝越清醒”“不同的人喝同样的茶,可以喝出不同的况味”之类实在是正确却又无趣的废话,可以套用在任何场合和任何文章中。查看前面的作者简介,贵为教授、博导,其著作却几乎是江湖写手的水平。其水分比其品读论语或庄子还要多数倍,因解析古代典籍还毕竟是一项文本阐释的工作,再不济能相对正确地翻译过来也需要一些时间和学术功底。而此书一切都不需要,仅需摘抄些故事,简单归类拼接评论即可,此工作似不日即可完成。

      不谈内容上的干瘪以及炮制上的简易,其立论和思路或许就是一个错误,因其根本不能回应一直存在的有力诘问:心灵鸡汤和文字蛋糕究竟有多大作用?至少在我看来,作用是零甚至是负值的。

      首先,造成国人普遍幸福感低、疲于奔命绝非仅仅因人们遗忘了闲情雅致,而是被外力逼迫造成。最根本的是制度和文化的原因。当下社会等级固化,多数资源掌握在少数垄断阶层之手,向上流动的途径堵塞,致使弱者非经此种奋力拼搏,连生存都成为难事。其次,中国缺乏宗教等固有文化基因上的缺陷,形成一种超级世俗化的社会,一切以权力和金钱为中心,非经奋力拼搏则难以获得尊严和体面。因此,若非经制度和文化的调整和更易,单纯靠个人退居心灵的内在城堡,实在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此种闲情雅致虽然简便易行,却实在是于丹这种名利双收的文人教授才可享有的专利,若不改造现实,大多数人生存和尊严且成为问题,如何可以做到从容闲适?即使做到,亦多半是掩耳盗铃,如鸵鸟将头埋在沙中躲避追捕,自欺欺人而已。

      总之,即使不谈改造现实,也不建议读类似“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因真正可读的书太多,那种古今中外的人文、宗教经典,经时间淘洗流传下来,反复阅读都会对人的心灵有提升作用。而于丹的这种山寨书,未经时间检验,且立论眼光都不高,多读对人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灵鸡汤本身是市场的产物,和金钱和利润紧密捆绑在一起。读者阅读此书之后会不会获得闲适宁静我不敢肯定,但是于丹教授卖完这50万本书之后绝对可以获得,这个我是敢打保票的。
 
文/本刊特约撰稿 韩戍  登载于《博客天下》总74期


















博雅散人发表于2011-12-02 10:01
分享到
  6167次浏览/98个回复 
    单翅飞
    还是读读袁腾飞吧。
    无论如何,袁老兄的态度是严谨的,能让我们把自己放到历史这条大河里去看,如何认识和适应能有积极的导向。
      博雅散人

      去年5月,很多人在批袁腾飞的时候,我持不同意见,曾写有几篇小文:

       
      读“袁腾飞评毛”的语录
       
      袁老师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事实不能歪曲,评论可以自由的原则下,他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神之所以为神,是因为你自己跪着,对待这样的人,你要大喝一声:站起来吧!(包括精神上和肉体上)

      一声惊雷,毛去世了,一个时代结束了.我们不希望再看到这种"君师合一"的人,我们希望能走自己路,不喜欢什么"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生于斯,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你可以统治我的肉体,但你要再控制我的思想,把我做玩偶,就不能答应.

      从天安门的纪念堂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骊山下的秦始皇陵,集权和对人精神的摧残一直在延续.

      也许君主立宪比较适合毛的体制,共和制度在他的那个年代也是挂羊头卖狗肉,连国家主席刘少奇,都身家不保.现代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法制更是丝毫不存.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天灾人祸接连不断,迷恋权利,把斗争当作满足私欲的手段,是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最典型的特征.
      老顽童

      我很佩服袁腾飞:

      1、他有勇气,敢想,敢说

      2、他有能力,会想,会说

      但是,他也有硬伤,他的依据,好些并不是信史(他也承认,他说中学历史老师不是专家),他所以惹来那么多非议,多在于此。

      所以,我倒以为,袁的作用,主要不是讲历史的真实,不是讲历史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而是他启发、发扬了一种理念(他不是第一人):国家有国家的历史(馆里),专家有专家的历史(书里),团体有团体的历史(教义里),。。。。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历史!---在我们每个人的眼里!

      用自己的脑袋勇敢地想,用自己的眼睛勇敢地看,用自己的嘴勇敢地说--这是袁予我个人的最大启示。

      博雅散人
      还是从做学问研究的角度说,研究断代史的“宋史”是很不容易的,向来有宋史难治一说,没有十年以上的苦座冷板凳的功夫,是出不了什么成绩。
       
      在电视节目中,看他那么年轻,就站在那里堂而皇之向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大谈“宋史”,很惊讶,但耐心一听,原来是娱乐版的东西,能向普通大众传授宋史,也实属不易。
       
      中央台的那个讲坛中,于丹的论语,易中天的三国,不都是娱乐版的吗,那也不是什么讲座,充其量不过是提高收视率制造出来的话题的一个演讲。
       
      我是不赞成把严肃的史学话题当成娱乐话题来讲的,毕竟那些是昨天以前发生过的真实东西,随意歪曲。评论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可以自由发挥。
      如果抓住袁腾飞自由评论的小辫,放大来看,本身就是个问题了。
      大黄花猫

      袁腾飞的杰出之处在于他的思想自由,这是我所最赞赏的;

      而且他把历史用比较通俗可亲的方式讲出来,传承了历史文化,本身崖山之后再无宋,他从某种程度上复兴了人们对历史的感觉。历史课老师也许大概两种:说书先生;读课本的。袁能把“历史课”讲好并不容易。

      博雅散人

      崖山之战是古典中国的终结,在此之前,虽有外族入侵,可南渡,保半壁江山,从没有彻底忘于外族。

       

      老师教授历史课程也很不容易,我上中学的时候,学的历史教科学可以简单归纳为"战鼓与军号"的历史,得出的结论就是:胜者王侯败者贼”,刘邦和朱元璋这类出生农民的帝王被放大来歌颂(刘邦,朱元璋是典型的流氓,由于读书少被束缚的也少,能成大事也是原因之一)。
       
      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等等篇幅很小,所幸得是家中有一套没有被收缴走的线装本"纲鉴易知录"帮助了我,学了古人讲述的中国历史,当然有很多不懂得地方,就去查阅"渊鉴类函".对我帮助很大.

      中国历史的内容很丰富,在现在社会如何来解读,就是大问题.例如文化名人任继愈先生解放后与老师熊十力先生绝交(人品问题在这里不论述)后,用马克思思想观点来研究佛教,就很荒唐.其研究成就远不如吕徵先生(欧阳竟无的弟子,任的老师熊十力先生也是欧阳竟无的弟子,后因观点不同,被逐出师门).后来的批孔,儒法斗争,歌颂的那些法家人物大多是些"狮子加狐狸"性格式的人物,批宋江投降派,含沙射影,这些都是距今不远的那个年代所发生的真实故事,也是那个年代人性扭曲的真实写照.

      评论研究“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这些典型的邪教运动,更是错误连篇,结果是人民不能真确辨别邪教,才有后来的“XX功”出现时,没有及时识破。

      殷鉴不远,足以警示后人。

      因言获罪,更不足取。看看历史如何评价焚书坑儒,文字狱这些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更不能再重演!!!

      有时间那些批袁的人应该看看毛选第五卷中有一篇“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看看伟人是怎么对待不同看法的人。我在一次活动中曾见到过这位老人,小小的身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能量,在批孔运动中在政协面对逼迫能说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我看了关于袁的一些视频资料,读了网上的一些关于他的一些资料,虽然对他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不认同,但是我觉得他还是对得起知识分子这四个字的,因为你光有这个“知”,无非是个录音机(能重复准了也不易)。吃别人的剩东西,毕竟没有什么用。关键是这个“识”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是不具备这个“识”这与中国人的性格有关,简而言之,就是一浮躁,二是好投机,三是喜取巧,四是私字当头。何以具备这个“识”呢,质而言之,就八个字“真情实感,真识灼见”。我敢说,没有真情实感的人,是不会有真识灼见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袁老师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说明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毛去世了,一个时代结束了。中国再也看不到这种“君师合一”的神人,我们开始能走自己路,这种个人崇拜,也会在人们对有关那个年代的不断解密的资料,有新的认识。
      单翅飞
      细节的真实与否对我们来已经说无足轻重,重要的是袁老师对各阶段历史的客观评述,让我们了解一个最为接近真相的历史。其中明清史的介绍对认识国情最有冲击力,颠覆了为权利而偏依、过度贬低的教材,这对生在这块大地上的人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和适应当前环境大有帮助。
      单翅飞
      还是从做学问研究的……
      显然,袁老兄的讲法冲击了一些人刻意打造的尊位。庆幸的是,袁老师还能继续他的工作。
      单翅飞
      我敬佩他的,不仅是敢想想说,关键是他能努力用客观的视角去解读、宣讲,否则跟张悟本讲医,百家讲坛读史没啥差别了。
      博雅散人

      袁老师讲了敏感的东西,触动了人造的“神位”,他讽刺的几个“IBM”的人物,形容的很准确。

       

      现在时代毕竟进步了,否则难免牢狱之灾,在文革时代肯定是死罪。

      单翅飞
      是的,这个进步确实让人感到欣慰,虽然这种环境和待遇本属于大家。
      飘风

      你说的不对。袁腾飞在关键事实点上绝对不会乱说,他本质上是高中历史老师,用插科打诨的方式让学生能把知识点记住。这哥们实话说太多了,说皇孙杀一口吃半年,太子军事素质太差,导致炸成烧鸡,能不挨修理嘛

      爱美爱自然
      很同意,独立思想很重要。
      西北兵
      现今的知识分子,要想有作为,首先”知“如何”炼金“,然后”识“准许”炼金“之人。这样才会”对社会有贡献”。
    wuyusheng无语声
    握手讨厌于丹,已经到了一种近似厌恶的程度。知道是和舅舅聊天,聊起百家讲坛其解读论文,然后到学校下了全集来听,听着前几集还算是正解,到了最后两三集,味道就变了恶心至极,简直就是愚民思想,正如楼主所言,让大家放弃改造自身生存环境,而堵心什么心灵安慰,这就高雅了。不过据说于丹的演讲的还是很有煽动性的,同学是北师大的,于丹恰是他们的系还是学院主任,跟我说于丹的课常常是全场爆满,群情激昂,还曾邀请我去听课,我想到就是一阵恶心,还是作罢吧。

      博雅散人

      我有个朋友在大学教书,前一段时间学校院系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议,结果是在参与评议的26人中他位列倒数第五,他深感沮丧,说学生都喜欢于丹那样的,不喜欢做学问的。

       

      翻看过几本于丹的书,看过几次百家讲坛的她的讲座。严格意义上说,她是个“姿势分子”,不能说是“知识分子”,知道的多,只是学问渊博程度的深浅不同,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蒙不了内行。关键是这个“识”,没有自己的真识卓见,算不得是创新,也只是四处抄袭而已,充其量是个“录放机”。

       

      在《论语》中孔子分别在42处讲到“仁”,都有不同的论述,我们也没有看到这位北师大博导的精彩诠释。。。。。。

       

      另外,在《论语》中有关自然现象的描述的地方多达54处,但无一则的结论不是在政治道德等方面导出其意义与价值,而没有探索过其中的自然原因。对此问题,作为普通国学爱好者不知道是很正常的,而作为专家教授,应该能注意到吧。但遗憾的是我们看见她的研究水准,也就是个功能不全的“录放机”而已。

       

      wuyusheng无语声
      因为学生现在也都浮躁的,只知道忽悠。。。恶性循环啊。。。
      月儿迢迢

      于丹是传媒专业科班出身,很懂得赚取眼球的伎俩,这应该和她能够迅速走红大有关系吧

      大黄花猫

      虽然她作为“录放机”,现在也出名了赚大钱了,该接广告了,该投身演艺界了。

      大学上课学生只喜欢“生动活泼”,一节课50分钟,讲30分钟野史轶事,10分钟提纲,早下课10分钟好让学生早点去食堂打饭,对这样的老师学生就欢迎。

      社会如此,很多人在骂国货质量差,但很少人扎实去做学问做基础研究。

      博雅散人
      说的很好。
      单翅飞
      体制下的常态,有个这样能说的老师实属不易了,比起读条文的强多了。
      多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推行合理的绩效体系和公开的任用制度。
      wuyusheng无语声
      能说却只是哗众取宠倒不如真知识学的读条文。如何讲课可能是表达能力的问题,对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负责是态度和道德问题。
      想起大学时“某老头”讲的电磁场我几乎一节课都没听懂,只记住每节课开头五分钟老头都会自豪的介绍他编写的那无与伦比的几乎没有汉字的电磁场理论的书。说实话那本书我只能当公式册子用,然后去图书馆找来N本书来自学那堆公式都是什么。而今想来,做学问者,他真诚的把他认为最好的,最精华的东西给了大家,那老头子的形象瞬间可爱起来了
      博雅散人

      真正的学者应该慎重,不要一出名就忘乎所以,靠口才是代替不了学问的。

      套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国粹如果靠于丹这类来发扬光大,实在是国粹的悲哀。

      单翅飞
      究竟是读条文还是讲效果,这要分出层次来吧。
      你说的大学教授,不一样的。好的教授肯定需要有充实研究成果来支撑,(有吗?)否则就需要足够丰富的知识(也许有,很危险)。
      如果让袁老师去大学讲课,难免有人会责难其滥竽充数,但估计还是有许多宁从他说的法去溯源也不愿去选某些著作等身的人的课,对中学生来说,能听到这样充实而活泼的课实在难得,是大家的福气。
      wuyusheng无语声
      于丹是大学老师。。。。。
< 12